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主題-香港:擬任校長培訓課程(小學及特殊學校)探究

內容簡介:

課程精神:
秉持校長持續專業發展精神,在社會急劇變化與教育改革的前提下,發展校長的識見胸襟與領導才能,並為香港建設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小學校長的儲備隊伍,推動校長持續專業發展,及形成一個互相支援、不斷學習的社群網絡。

課程元素:
香港教育學院與前線校長及外地機構發展了廣泛的聯繫,希望在致力推動校長培訓工作的累積經驗及基礎中,精益求精,在此課程中加入了以下元素: 1.組成跨學系的培訓隊伍,並吸納更多優秀的前線校長及其他專業人士;2.發展「以需要為本」(needs-based) 的教學模式,結合學員的自我需要評估,貫串整個學習歷程。其行動計劃的實踐,亦應回應其本身的需要評估;3.發展理論與經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每個單元都由學者及經驗校長共同上課,讓理論和經驗可以互相印證;4.發展導師 (mentor) 進行小組及個別指導的模式,特別是讓學員從導師身上理解到一位出色的校長的修養和風範;5.為擬任校長提供多方面支援,包括同輩網絡支援、學習資源方面的支援等。

課程內容:
依其課程精神與元素發展出七大課程,分別為:策略方向及政策環境、員工及資源管理、學與教及課程、質素保證及問責、教師專業發展、對外溝通及聯繫與行動研究課程。


心得:
Hallinger指出,校長培育是世界的發展趨勢之一,儼然成為一新焦點,校長的專業發展逐漸受到重視,在英國、澳洲、東亞及北美皆然(引自陳宏彰,2005)。據此,可知今日學校領導的校長培育與發展業已成為全球化趨勢的議題,而了解各國的培訓規畫與實施方式,則有助於彼此的改進與發展。


以香港:擬任校長培訓課程的規劃與實施為例,其中之跨領域培訓隊伍的組成、以需求為本的學員需求評估、提供網絡、學習資源之支援及倡導行動研究等課程元素架構便是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制度課程中所缺乏的要素。

然綜觀我國及香港在培訓課程的規畫與實施上,又都共同缺乏校長博雅素養的培育課程(像是文學、藝術氣息的養成課程),也共同缺乏評量校長學習成效和認證的完善機制,這些問題值得再深入探究。此外,以香港的培訓課程來說,一般小學和特殊學校校長的共同培訓制度是否恰當,也是值得關切的問題,而反映在我國的校長培訓制度則為城鄉、地域性差距的問題。據此,一套共同標準的校長專業發展能力課程是否尚需加入特殊需求的教育方案,便也有待更進一步的討論。

參考資料:
1.陳宏彰 ( 2005 )。英國校長專業資格檢定制度(NPQH)在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制度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網址:香港:擬任校長培訓課程網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