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學校本位課程領導模式之行動研究與省思」 讀後心得

當前校長經營校務成效,已不能單從行政管理與領導做為判斷依據,應從整體的行政、教學和課程經營為評鑑範疇及標準,而值此課程改革風起雲湧之際,也更加突顯校長課程領導和教學領導之重要性。

由文章中可知,學校課程領導者除了校長此一關鍵的推動者,尚包含以學校其他重要相關人員所組成之改革的第二促進者。在當前課程改革的聲浪中,所有的學校課程領導者同時需以更多元的角色共同面對新任務的挑戰,而教師要能有效發揮其教學效能,則亦需建立在學校提供一優質教學環境之基礎上。據此,校長之知能及執行力應包含確立學校教育目標、發展教師教學任務、確保教師教學品質、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建立學生正向學習氛圍、提供教學支援系統及資源充分的學習空間,有效實施教學視導及評量,時時給予回饋及增進反思空間…等,並應鼓勵以行動研究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動力系統,結合校內教師、校外人士之力量,權衡學生個別差異及資源分配狀況,適當建構各領域分科及整合之課程計畫,亦應將學校本位課程之發展權利,落實在學校全體工作團隊身上,透過親自參與、主動規劃、配合學校資源特性,在因地制宜的實際操作歷程中,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學校本位課程,作為創意教學的實踐及課程改革之契機。

此外,更重要的是,校長應以民主、參與決定的權變領導方式為種子,建構教師、家長及學生所共同認可的學校願景;以合作團結及互相尊重的組織文化為根基,融合感性及理性的教學素材;並以深度會談的素養為養分,維持教學、學習和領導間之對話及統整,成就融合生命經驗的美感教學過程,進而造就一所學習型取向之學校,使學校全體成員得以在教與學的平衡及調適經驗中,達成「人人有舞台、個個有表現、時時可學習、處處是教室」之理想,並因而獲取學校發展之精進與競爭力。

文章連結:從學校課程領導能力的培訓看校長專業發展

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How to Build A Better High School」美國新聞周刊文章讀後分享

篇名:How to Build A Better High School
如何建造一所更優質的高級中學(美國新聞周刊文章)
作者: Jay Mathews
連結網址:
How to biuld a better highschool

因工作職場越來越需要具有大學學位資格的學生,所以許多高中的革新任務便關注於使更多學生擁有進入大學的準備度,因此美國新聞周刊排行榜在2005年藉著將納入AP 與 IB測驗的學校作排名,以一種較廣泛的比較方式檢視學生進入大學的準備度。然何謂AP及IB?其分別為大學先修課程 (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s)及「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適合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們修讀。在學科中有優越表現的學生們,會獲得可以申請進入全世界各大專院校的學分,著名學府如:英國的牛津、劍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及美國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大學均給予IB畢業生諸多入學加分。二者的差別在於,選修AP課程的學生是選擇單一學科,而有IB的學校,每位學生所上的每一門課都採用AP標準。

然而,對於建造一所優質高中,是否需設置AP 與 IB課程?文中觀點顯示出兩極的看法。大多數學者認為其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標準,增進其未來進入大學的準備度及表現。但有些學者則認為,此兩課程所設置的標準會帶給學生莫大的壓力,更認為學校應關注的是如何使課程更生動有趣?如何將良好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相連結?而不只是關注於這些為取得分數的標準。再者,也有教育評論家闡述,少數族裔、舊城區和鄉村地區的學生進入這些課程時將受到嚴重的限制,亦即那些本來可以從先修學習中受益的更廣泛的學生群體,可能會被他們以往的教育經歷、及其學校所能提供有效學習環境的能力,以及合格、有效教師的可獲得性所限制。

由文中觀點可知,造就一所卓越高中的各項因素中,校長的領導知能無疑最居關鍵作用。而一所高中之成功與否,也許可將AP 與 IB等高階課程的多寡與測驗分數視為一項指標,但先修學習的平等獲得機會之問題亦需進行深入的探討,因先修學習不應僅是面向那些極其有天賦和有特權的精英學生,參與先修學習應成為尋求錄取到選拔嚴格的大學之學生的常態。

所幸在2007年的報導中,可發現美國有許多學校的校長已為少數族裔及來自中下層階級之貧窮學生開設這些課程,可說為先修學習最為人詬病的平等獲得機會之問題找到一條解決之道。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修學習課程的運作機制和實施情況也提供了國內高中重要的參照與啟發。目前國內像是政大附中也已以AP課程為鑑,實施績優學生預修政治大學課程教育實驗計畫,期望對學生,能有助於學術試探和學習適應;對高中,能有助於激勵學生和建立特色;對大學,能有助於發掘潛力學生和選才;對教育整體,能有助於活化教育制度和增加國際競爭力,然實際運作情況與成效則有賴深入討論及研究。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從發展型管理談優質校長如何營造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 讀後心得

在急遽社會變遷與資訊科技加速發展的時代洪流中,傳統以校長為最高權力的結構系統已有所鬆動,在後現代社會的衝擊之下,當今校長該有的嶄新思維為何?如何在混亂的秩序中重建適當的權力結構?且當教育體制與政策由專制走向自由、封閉邁向開放、管制走向鬆綁、一元趨於多元之同時,又應如何兼顧教育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受教權為中心之本質的守成及社會發展需求之考量?皆成為現今校長在學校經營與管理上所需面臨之重重難題。

據此,本文提出校長應以發展型管理者的學校經營角色,建立學校發展的生命樹,使得學校由個人到組織至周圍環境皆能起著相互作用,而蘊釀出融合進化動力及特色的學校組織文化,並藉其象徵性的活動、共同行為模式及基本假定,以故事、儀式、實質象徵及語言等四方面加深團隊力量,塑造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進而促使學校組織再造,據以達成學校的全人化經營理念及全方位的學習與創新精神。

而由以上觀點可知,校長身為學校靈魂人物,在進行學校的校務發展、教學領導、課程領導、行政管理、公共關係及專業責任的經營時,便需以全人理念為核心,以學習型組織為架構,帶領成員以系統思考為本,達成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團隊學習與分享願景等目標,並以統整為動力、以學校特色為基礎,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並建立知識庫,促使全體成員用心與真誠面向學校,透過不斷地省思與學習,達成有效能學校之理想。此外,本文還提出可從學校庭園、行政建築、教室、附屬建築等八種校園環境規劃與建築著手,而營造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亦顯現出境教之重要,校長應正視,唯有建置正向、積極的教育環境與文化,才能培育出真正健康、快樂的莘莘學子。

文章連結:http://www3.nccu.edu.tw/~mujinc/journal92/5-25.pdf